福建省和諧社會研究會
2009年11月21日,江夏學院在圖書館學術報告廳主辦了福建省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暨“兩岸和諧互動與和平發展”分論壇。此次論壇吸引了各界學者、教師和學生共500多人參加,收到參會論文20多篇,分為主題報告和兩岸經濟社會和諧、兩岸社會和諧與全面融合、兩岸文化和諧與價值對接三個分專題研討。
在主題報告中,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文明辦主任馬照南作了題為《閩臺與中華文化元典》的精彩報告。他詳細論述了中華文化元典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化精神、基本特質以及中華文化元典作為閩臺共同的文化傳統,在兩岸合作交流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把中華文化傳統發揚光大,需要兩岸進一步加強合作,擴大交流的領域,創新交流的方式,有效地實現文化對接。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的報告題目是《兩岸和諧與共同治理》,他闡述了兩岸和諧互動與和平發展就是雙方在政治互信基礎上,出臺各種政策措施,清除阻礙兩岸經濟、社會、文化和人員交往的障礙,增強兩岸人民的利益聯結和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在具體的政治互動中保持與人為善的態度,并形成互相體諒、避免為難對方的政治行為規范。臺灣學者邵宗海在其報告《兩岸和諧互動與和平協議發展》中提出兩岸政治和諧與兩岸政治互信要同步建立的觀點。
在三個分專題研討中,各界學者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其中,臺灣的龐建國,探討了海峽兩岸經濟雙贏與社會和諧的可行性途徑;福建師范大學的林卿則提出“共同市場”“大農業”“多功能農業”幾個重要概念;廈門大學的戴淑庚闡述了海峽西岸經濟發展與臺商赴閩投資互為格蘭杰成因的觀點;廈門大學朱雙一教授對兩岸發展非營利組織的前景及對兩岸社會和諧的社會效應,表示積極的樂觀態度;福建省社科院的劉小新更進一步提出“怨恨”“和解”與“悅納異己”三種模式,重建兩岸之間的倫理關系,使之成為臺灣地區社會文化和諧的精神力量;福建省委黨校的劉大可、福州大學的甘滿堂和江夏學院的徐剛,則側重于從傳統文化,諸如民間信仰、宗教、朱子文化等方面加以論述,他們一致認可兩岸可以通過擴大交流的領域,整合和有效利用資源,減少政治因素的干擾,使兩岸的合作和交流在廣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